服务电话:010-81528114
北京人文在线出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书试读 >

珍惜初恋的誓言

来源:人文在线    作者:付八军    发布时间:2015-12-19    浏览次数:

珍惜初恋


什么叫初恋?有两种观点较为常见,但并不恰当。第一种观点0 少男少女的爱慕之情叫初恋,并将早恋称为初恋。应该说,初恋的发 生与年龄无关,无论一个人多大年龄,发生的第一次恋爱都可叫做初 恋(而且,朦朦昽昽的爱慕之情称不上真正的恋爱体验。第二种观 点:初恋是指刚进人恋爱阶段,相互了解并不深人,存在一定模糊 感。在这种观点中,将恋爱分成初恋、热恋、依恋、平淡(进人婚姻 阶段/彼此尊重、争吵等六个阶段。应该说,在这里,与其称为“初恋”,不如称其“恋爱初期”。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初恋呢?很筒 单,一个人的第一次恋爱,叫初恋。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恋爱呢?现 代恋爱的定义是指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 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 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这种解释较为正统,同时也较为 模糊。从情感鉴别的角度而言,一次真实的恋爱包含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一是相互爱慕而不是相互利用;二是在此基础上的性爱体验( 三是内心深处迸发的海誓山盟。性是男女交往阶段的分阶线,没有性 体验的恋爱,很难称得上真实的恋爱。第一次这样的恋爱,就叫 初恋。

一个人要在恋爱与婚姻中找到幸福,首先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初 恋,好好珍惜自己的初恋。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在他的初恋中体现得最真实。初恋是 神圣的、纯洁的,有如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有如早上第一时间升 起的日出,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与无尽的遐想。初恋又是本真的、潜 意识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往往形成了一个较为模糊但却又最为本 真的择偶标准,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这是一颗爱的种子, 如果种植在初恋的土壤上,容易结出爱情的硕果,幸福一生。正如法 国思想家卢梭所言,人间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爱情又清白无瑕。

第二,家庭是爱的港湾,爱可以创造奇迹,但是,在奇迹中,不 一定能够找到爱。在就业年龄不断推迟、性早熟现象越来越普遍的背 景下,人的性需求与性责任并不对等。一位10来岁的少年或许达到 性成熟,并且产生性冲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恋爱,往往难 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养活”他们的爱情,更不用说繁殖后代。对此, 我们是关注不够的。不过,从情感角度来看,这不是我们轻易放弃初 恋的理由,更不能以当事人年龄太小、涉世不深而武断地认为属于选 择错误。这是因为,一方面,大人应该恰当评估并正确引导孩子们的 初恋,尤其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业上来(另一方面,父母亲也 应该在物质上支持孩子们理性的恋爱行为。在这样的条件下,爱河中 的恋人可以一起努力,共同创造自己的生活,实现爱情与事业的共 融。这种婚姻,比那种在事业成功后再来寻找对象的婚姻,要可靠得 多,安全得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有 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 的不幸。”这里的“相似”,或许只能从“爱”中找答案。

第三,刻意追求不同性伴侣的人,与其说他(她)寻求刺激,不 如说他(她)患了性瘾。一对青梅竹马的夫妻,在事业成功后,有可 能劳燕分飞。这里更多的问题,在于婚姻经营,而不是婚姻选择。但 是,正如本书第一章在分析人的动物性时指出的,人希望占有更多的 异性,这属于人性。何况,在多元化、娱乐化的现代社会,不少人的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认为人生苦短,应该寻欢作乐。于是,许 多人不断追求异性,甚至不惜牺牲家庭,也要寻找刺激。这样的人, 其实挺可怜的,患了一种名叫性瘾的病。对于一位正常的人来说,与 相亲相爱的配偶是能够实现性满足的,除非一方出现性冷淡或者性无 能。而且,一位正常的人偶尔出轨,类似于喝醉了酒一样,在清醒之 后马上就能回到家庭。何况,我们可以控制或者监督,尽量不要“喝 醉”。事实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往往是 羞涩的。在与第二位对象发生性行为时 对于从初恋发展而来的婚 姻来说,即为出轨 还是有所顾虑的。如果一个人已经与三个以上 的人发生过性行为,那么,他(她)要与新的对象发生性行为,在性 本身上就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了。与不同对象出轨次数多了,就会产生性瘾,像毒品一样,难以自控地想去寻花问柳。可见,刻意追求异 性,其实属于一种病。这种病,既要从性瘾角度来预防,还要从价值 追求上来预防。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定有所追求,我们要从追求那 种花天酒地的享乐主义中走出来,寻找更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人, 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他(她)会力争从婚姻中找到爱情,从事业中找 到乐趣,在事业中“寻欢作乐”。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且永恒的 人生。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与燕妮的 婚姻,堪称典范,成就了这样的人生。燕妮出身德国贵族家庭,接受 过良好的教育,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 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但是,1836年,在马克思18岁之际,她 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比自己小四岁多的市民阶段的子弟。随 后,马克思赴外地求学,更多的要靠书信来交流。当时,作为一个学 生,马克思前途未卜,连生活都难以保证。1841年,马克思提前获 得博士学位,希望尽快结婚。但是,燕妮父亲认为,光有一篇博士论 文,并不能解决生计。于是,他和燕妮打消结婚念头,继续等待。 1842年,燕妮父亲去世。1843年,马克思与燕妮结婚。从他们私自 约定终身到结婚,燕妮等了七年。在这七年中,他们相聚很少,但相 互信任,坚守诺言。婚后,燕妮不仅生育了7个孩子,养活了3个孩 子,而且充当了马克思的“秘书”,例如抄写并修改手稿、讨论文章 等。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四处奔波,家庭贫困,但始终恩爱有加。 1880年,燕妮生病后,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1881年,由于 劳累过度,马克思患了肺炎,出现生命危险。当年,燕妮长眠不醒 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 “摩尔(马克思的别名)也死了。”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 寓所辞世,后来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xssd/429.html
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
更多>>推荐书籍
更多>>出书常见问题
更多>>行业信息
关注人文在线官方微信
人文在线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