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010-81528114
北京人文在线出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优秀作品推介 >

中华文明的演进离不开古老民族文化(戎族)

来源:人文在线    作者:姚磊    发布时间:2015-11-11    浏览次数:

《先秦戎族研究》作者姚磊获人文在线全额资助出版发行
▲图为《先秦戎族研究》作者姚磊获人文在线全额资助


从先秦至二十世纪初期,“戎”或戎族主要是对非华夏民族的代称之一,其次对于不友好的异族,即将来犯或正在入侵、交战的外族,往往也以“戎”相称。概括来看,有时确指某个具体民族,有时统言某类异族、外族或敌对者。因此,将戎族发生、发展、演变、融合的历史文化信息,予以全面、系统、科学地解剖研究,对于深入考察华夷夷夏融合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华文明发展演变史等,均堪称是一个内涵丰富、视角独特的典型案例。

单为治史而治史,往往难以升华。在编写戎族通史的同时,应该力求拥有高瞻远瞩的学术战略眼光,集思广益,逐步着手构建“戎族学”。信史乃学术体系之根基和依据,学术体系乃历史研究之升华与导引。戎族史与戎族学接踵构建,可以彼此支撑和引领,相互促进和提升,这一学术创新之举,必将为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开拓出一条全新路径,可以藉此获得独特的科研经验和启示。

第一,戎族概念演变研究

循名责实,是治史立学之起点。

在中国历史上,戎族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因此需要回归历史语境,借助于古文字学、音韵学、语义学、历史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别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戎族”所指及其演变轨迹,逐步攻克《先秦时期的戎族概念》《秦汉时期的戎族概念》《魏晋时期的戎族概念》《隋唐以来的戎族观念》等循名责实的系列难题,为构建戎族史和戎族学而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点。

第二,戎族史料集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任何事都得提前预备材料。造房子,需要预先备足建材;烹饪美食,需要预先备好食材。同理,编著戎族通史、构建戎族学,均需提前收集充足的史料。

首先,必须依据戎族概念的演变轨迹,全面搜集、细致甄别,分门别类地编辑《戎族史料长编》或《戎族史料集成》,大体可包括:与戎族有关的传世文献,与戎族有关的出土文献,与戎族有关的文物及考古发现,与戎族有关的神话、传说与民俗遗存等。

其次,还应该收集、编辑《戎族研究成果集成》。将中国大陆和海外学者研究戎族历史文化所取得的所有学术成果,搜罗殆尽,并分专题予以汇编。

戎族史料《长编》或《集成》,加上《戎族研究成果集成》,可谓是编修戎族通史、构建戎族学均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与经验实录。

第三,戎族学术史总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术史回顾和总结,就是治史立学的知己知彼之道。

《先秦戎族研究》绪论中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述评,我和姚磊合作的《近百年戎族特征及称谓研究综论》一文,均属于对相关学术史的总结和评论。

要想顺利构建戎族史和戎族学,在汇编《戎族史料集成》和《戎族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础之上,对其学术发展轨迹逐类归纳,综合评述,进而重点透视分析。具体而言:纵向地了解古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是如何看待戎族历史文化的?近现代人究竟在如何探讨戎族历史文化?同时,横向地考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待戎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中国大陆和海外学者在戎族历史文化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分别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异同点和可借鉴之处?

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戎族史研究的时代特点、地域特点、焦点所在以及总体轨迹,详尽熟知和科学评判戎族史研究的专题成就,及时把握中外戎族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及其发展趋势,才能在构建戎族史和戎族学的过程中有所借鉴,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捷足正道。

第四,戎族族源探索

如果族源不明,这个民族的大多数历史文化内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免会出现世系传承无据、信仰混乱、族群凝聚力不足等危机。

对于戎族的族源,古今中外论及者众说纷纭。因此尚需从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语言学、民族学、人种学等角度发掘证据,分头探索,及时交流,综合考辨,争取得出令人信服的见解。

同时,还应该细心甄别、筛选与戎族相关度最高的传世文物以及考古发现的器物和生物遗存,为科学鉴定提供优质检材。对相关器物的原材料、制作工艺、造型及纹饰类型、用途及传承脉络等,逐一进行特征归纳和类型分析,力求找到有助于考辨戎族族源的实物证据,发现有助于判断戎族历史文化属性及其时代特征的标准器物。对与戎族相关度最高的生物遗存,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测定其年代、属性、用途、生存条件、基因遗传等信息,以便为进一步探索戎族族源、认识戎族文化内涵、甄别戎族历史文化遗存等工作积累科学依据。

第五,戎族特征及其分支研究

首先,戎族既然是一个在历史上活跃时间颇长的民族,必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若干特征。

截至目前,中外研究者从相关的古文献中分别梳理出的戎族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戎处西部、戎非华夏、戎非顺族、文化后进、尚武好战、以牧为业、分布地域广且具有流动性等。其实,上述所谓戎族的特征,在与戎族同时代的其他非中原民族身上同样可以发现,显然不具有特定性,不能作为足以反映戎族特征的要素。

关于戎族的主要特征,必须得从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所保留的关键信息中重新钩沉、梳理。概括而言,大致可以从身体、文化、社会、科技等几个方面,留意归纳发现戎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特征。身体特征,大体包括其体质、相貌、肤色、毛发形态等方面的特点;文化特征,大体包括其饮食、服饰、信仰、语言文字、艺术、竞技等方面的特点;社会特征,大体包括社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婚丧嫁娶规则、墓葬形制、与外族的交往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科技特征,大体包括所使用器物的制作工艺、主要工具制作和使用方式、主要产业及其生产经营方式、各种建筑方式、交通运输方式、信息传递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的特点。

其次,在比较客观地把握戎族的基本特征以后,就应该据此深入探讨戎族的渊源流变,逐一考察在不同历史阶段衍生出现的数十种戎族分支。对散布于各地、强弱不一、自称或被冠以“戎”名的所有相关族群之称谓由来、时空分布、实际族属、聚散分合、消长存亡等,分别予以细致探究,力求使戎族发展演变史更加充实、丰满、可信。

第六,戎族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研究

戎族的社会结构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的渊源、发展、演变,戎族的经济要素及其生活方式的渊源、发展、演变,戎族文化内涵的渊源、发展、演变,无疑是戎族历史的主要内容。 戎族的主体族群与冠以“戎”名的那些衍生支系,分别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哪些因缘和异同之处?戎族在兴起、繁盛和衰落等不同阶段,其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传承和变化,分别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因果关系?戎族对中原、对西部、对北疆的发展,分别起过何等程度的影响?

对于这些具有关键性和枢纽性质的问题予以逐层探讨,能够让人们对戎族历史文化面貌的认识和理解,逐步走向态度客观、视角全面、主次分明、轮廓更加清晰。

第七,戎族与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关系研究

无法否认,在中国古代早期和中期历史舞台上,戎族相当活跃。与其同台共舞或具有各种交集的民族甚多,其中华夏、羌、氐、狄、匈奴等与戎族的关联最深。戎族与华夏、羌、氐、匈奴、北狄、东胡的各种关系,对中原王朝的盛衰,对华夷夷夏观念之演变,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或制动,或互补,或促进,其影响既不可小觑,也不可主观臆断,应该予以客观梳理、公允评判,从中汲取共存的经验,积累双赢或多赢的智慧。

第八,戎族在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研究

在定居习俗和农耕文化未占主导地位之前,族群迁徙庶几属于常态。

被多数研究者认为散布于西部和北疆、以牧业为主的戎族,生息于荒凉沙漠与农业区域之间,跟随畜群追逐水草而游走,在反复迁徙过程中,语言、习俗、信仰、贸易、军事、资源掌控、对外交往方式等方面,难免受到相关民族的影响,难免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欧诸民族发生各种关系,或共处,或征战,或相互交融,各自为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积淀发挥了程度不等的作用。这可谓是深化戎族史研究不该忽略的一个新视角,也是需要开展国际合作攻关的一个重要学术难题。

第九,戎族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借助于相关文献、文物、考古遗址、神话传说、民俗记忆等形态,斑驳留存下来的与戎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隐或显,为数相当稀少,因此弥足珍贵。

毫无疑问,戎族历史文化遗产传留至今,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多元内涵之一。对戎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甄别、抢救、保护和研究,就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丰富和补益。

第十,戎族学概论

为了促进戎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长足发展,显著提升其学术理论水平;为了促进戎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为文化人类学领域提供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反思民族关系理念的典型案例和主动对话平台,戎族学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

为此首先需要厘定相关的重要概念,明确戎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学术地位及其社会价值,揭示戎族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总结戎族学需要借鉴和引进的学术理论和科研方法。

其次,从戎族概念演变考察、戎族史料分类甄别、戎族学术史回顾总结入手,夯实戎族学的地基。

接着,通过对戎族族源、戎族特征、戎族分支、戎族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戎族与其他相关民族的关系等诸多视角的专题论述,逐步展开对该学科主体内涵的研究。

进而深入探究并揭示戎族兴衰的因果、多民族分合聚散的规律、民族交流融合的启示,同时总结有效甄别、积极抢救和科学利用戎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等,力求将戎族学的这些基本宗旨贯彻落实于字里行间,以引领戎族史与戎族学相互激励、茁壮成长,使之携手稳步前行,进而成为辉映学坛之双壁。

最后稍作回想,就会发现:其实《先秦戎族研究》业已捷足先登,率先为构建戎族通史和戎族学鸣锣开道。即使其中尚存些许有待于修订、增益之处,作为探路者也在所难免。然而平心而论,其在该领域的开拓之功谁能与之匹敌?至于其勤奋研修之精神,更值得我疾步去学习!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http://www.rwbook.com.cn/dongtai/zptz/286.html
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
更多>>推荐书籍
更多>>出书常见问题
更多>>行业信息
关注人文在线官方微信
人文在线二维码